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会员之声 >> 艰难的岁月

艰难的岁月

2015-02-13 09:21:04 来源:牡丹江市老科协 浏览:672

       

徐世铎

19463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在吉林通化成立。先后辗转至牡丹江,东安(密山)、长春等地。在短短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东北老航校培育出100多名飞行员和400多名各类航空技术人员,为人民空军和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成为人民空军的摇篮,是中国空军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那战火硝烟布满中华大地,我党我军尚处在劣势的艰难岁月里,以搜集日本飞机、航材为基础,以被俘的日军飞行员和机务人员为骨干,创建了我军第一个航空学校。当时,航校创办不但困难重重,生活工作非常艰苦,还要不停地转场搬迁,防止国民党飞机的轰炸。

我虽然没赶上建校初期最困难、最艰苦的阶段,但入伍来到航校后也经历了很长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

    我是19504月到老航校的,当时老航校已从密山迁回到牡丹江,是在牡丹江市江南郊区海浪机场的废墟上建设的。全校分成二大部分。一部分在牡丹江市区桥北,这里主要是校部机关、供应处、修理厂大部分车间、卫生队、警卫连等单位;另一部分在海浪机场,主要有飞行团、训练处、机务处、气象台、通信连、场站、修理厂的机修车间等。

    虽然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战争的创伤,破旧的景象,残缺的房子,还历历在目。当时国内战争虽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但战争的硝烟在大西南、大西北还在燃烧,后又暴发了朝鲜战争。在这个历史条件下,老航校物资极其奇缺,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非常艰苦。老航校的创业者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保证飞行训练了,谱写了一曲艰苦创业、勇于牺牲、气壮山河的凯歌。

    60多年过去了,我想从我亲身经历的一幕幕景象,回首一下当年的艰难岁月,以飨后人。

    一、 艰苦的工作环境

    当年航校用于飞行训练的飞机都是日本留下来的残缺不全、多种机型的陈旧飞机,虽然经过修理有部分飞机可以飞行,但还是有不少待修的飞机急于修好参加飞行训练,我们对时间的概念就是以快修、快出厂为准则,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发动机大修是修理厂一项主要的工作,每月要修二十五、六台,几乎每天修好一台才能保证飞行训练使用。

    飞机发动机进厂后,首先要对其分解进行全面检查,把要修的机件送到各个相应车间修理和制做零件,余下大部分要清洗。本应用汽油清洗,因汽油非常稀缺,为了能清洗干净,就自制小锅炉,自制宽2、长3、深0.5的大铁槽子。里面加上水,放入火碱(氢氧化钠),将水烧开,把拆下的机件放在大槽里煮,再戴上长筒胶皮手套,用勺子、笊篱捞上来,乘热用自制的各种形状的钢丝刷刷洗,把厚厚的油污除掉,再用汽油清洗一次,防止机件生锈,用过的汽油过滤后留待下次再用。

这项工作很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非常辛苦,在100多度高温槽子里捞机件,还要乘热刷洗,夏天工作服不能脱,怕出的火碱水烫伤。一头汗水不能用带碱的手套去擦,衣服湿透了不能及时换,就这样经常还经常烫伤手,有时起水泡发炎。机务维修人员天天围着高温铁槽受高温热气的考验。

海浪机场地处牡丹江南岸高地上,冬天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四十二、三度,飞机内的润滑油都凝固了。外场的机务人员早晨四点钟就要到机场,用加热炉给飞机加温,需一个小时才能加热到要求的温度,然后两个人推转螺旋桨,使发动机转动,转动轻松了,再点火开车,然后检查飞机,再拉到起飞线上准备飞行。外场机务人员为了防冻,除穿好皮工作服、戴好放下帽耳的皮帽子,还要用几层围巾把嘴巴、鼻子围起来,只露二只眼睛。一会的功夫,身体散发出的热量在衣服上就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白霜,眼睛也被霜遮住住了,跟雪人似的。如遇到飞机有故障还要拆、装机件。不能戴太厚的手套工作,得直接用手拆装,手都冻麻木了,一到冬天战士们手脚冻伤的很多。

    这一冷一热二件事,真可谓冰火两重天,足见工作条件的艰苦。

二、 艰苦的生活条件

航校创建不久,国家还处在百废俱兴、修复战争创伤时期,物资匮乏。当时我们发的工作服都是其他部队换下来的旧军装改做的,有破损的地方还需自己缝一下才能穿。吃饭一日三餐都是高粮米、窝头,一盆菜炖不是白菜炖土豆,就是罗卜炖土豆,外加一碟咸菜。当时只有做饭的伙房,没有吃饭的食堂,也没有什么餐具,用脸盆打菜、打饭,用泥烧的碗盛饭,一个两班找一个背风的地方,蹲下来就吃。每个星期天晚饭改善生活,是白菜、粉条炖猪肉,大米饭或馒头。管理员还监督我们,只准吃不准拿走。我们就猛吃,吃的都弯不下腰。

    1951年来了一批新兵,营房紧张了,住不下。没有办法,就在距我们营房半里路远的地方有一个仓库(在原老市委南一点),大约有300多平方米,仓库是一个可以开进汽车的大房子,我们在大仓库的最里面从南墙到北墙搭上一个大通铺,大门两边各搭上一个通铺,通铺上铺上一层厚厚的干草,再铺上褥子,每人一米宽的地方,住了60多人。仓库四周是一片空地,非常空旷。夏天仓库里闷热,冬天冷风呼啸,仓库里四处透风,用废油桶做的二个大火炉子根本烧不热整个仓库。到晚上睡觉时把大衣、棉袄都盖在被子上,把皮帽子戴在头上防冻,早晨起床时被头一层霜。为了早晨洗脸不排队打水,晚上睡觉前打盆水放到屋里,第二天早晨一看脸盆里是个大冰坨。室内烧炉子烟尘特别大,早起床战士们的脸上一层黑灰。时间一长被子都看不出本色,冬天洗了不容易干,晚上也得潮着盖。就是这样,战士们的被子仍是叠成豆腐块,有棱有角的摆成一条线。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依然很乐观。住地外有块空地,杂草丛生,垃圾堆成小山包,我们自己动手,利用业余时间清理平整出一个篮球场,还在球场边上挖上沙坑,自己动手做了单、双杠、木马等器具进行体育锻练。到冬天在操场上浇上滑冰场,我就是在这块滑冰场上学会的滑冰。1956年还代表航校参加沈阳空军举办的冬季运动会滑冰比赛,并得了5001000速滑季军。后来还成了航校冰球队的队员。

    虽然生活很艰苦,我们仍乐观向上,精神饱满,整天歌声嘹亮,还时常举行各种体育比赛,人人参加,个个生龙活虎,争强好胜。

     在艰苦环境中体现老航校精神面貌,体现一名军人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创造、勇于战胜困难的团队精神。

相关文章
协会简介 - 组织机构 - 协会章程 - 职称评审 - 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