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协工作者之歌
——东宁市老科协林业分会
我们两鬓如霜,
活跃在科技战线上:
科普宣传,科技推广,
用热血谱写灿烂的生活乐章。
为民富,为国强,
坚持科学发展观;
齐心协力奔小康、奔小康。
我们东宁市老科协工作者协会林业分会唱着这支歌,走过了10春秋。2004年东宁县老科协林业分会正式成立。共有18名会员,最大的年龄83岁,最小的61岁。林业分会成立以来,我们在老会长的领导下,认真积极用中办(2005)9号文件和省、市有关老科协文件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分会的工作;在市老科协的指导下,紧紧抓住发挥离退休老科技工作者作用这一宗旨;围绕市委和林业局党委的中心工作,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老科技工作者之歌。
一、科学技术推广的探索者
我们林业18名会员牢记自己的宗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分会成立以来把宣传科普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实验做为我们工作中心,围绕推广科学技术选题。秘书长么学文同志结识了吉林省吉林市参农。通过栽种林下参,可以收到很高的经济效益。他得到这个信息后,组织会员认真进行讨论,讨论中大家认识到东宁县在很早以前,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还有人在林区采到过野山参,且东宁县山区占90%,漫山遍野的次生林,植被保护良好,土质肥沃,一定有适合栽种林下参的地方,如果林下参能在我县试种成功,对林业职工的致富,对开发我县林业资源,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林下种参在我县还没展开,林下栽植人参周期得六、七年,甚至十几年,周期太长,见效慢,投入也比较大,经验又不足。面对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在困难面前我们选择了调查研究、先行实验,决心做种植林下人参的探索者。
选择林下栽植人参的项目决定下来以后,我们先行调查研究,由分会秘书长么学文同志牵头,组织原政府办副主任沙永久等几名同志去抚远,吉林的、通化、吉安等地考察学习,同时又考察了吉林亚洲中药材大市场,掌握林下参和中草药材的销售市场情况,组织吴明生等人先后6次参观考察;当地的参农对他们的到来非常热情,不仅介绍种植林下参的经验,还把当地栽种林下参的典型参农介绍给我们,建立起了联系的通道。同时在么学文的带领下,组织刘君卿、吴明生等到同志在县内绥阳林业局施业区和县林业局施业区寻找适合种植林下参的地区,在近20多天的踏查过程中,我们几乎走遍了东宁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行程八百多里。在踏查中,凡是能够种植林下参的地块,都标记在林相图上,并标明林班、小班,以便以后与林业部门办理使用手续做准备,经过踏查,我们认定在绥阳林业局所辖的小地营二、三,四号沟种植林下参。在绥阳林业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林业分会长么文学首先带头购买了7.2公顷林地的使用权,当年,他率先在种植3亩林下人参,在他的带动下,先后有30余名林业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机关干部购买了48公顷林地:当年种参190亩,参苗成活率达到9 0%以上,长势良好。
这几年来,我们边种植、边探索种植林下参的经验,探索种植林下参的地块选择,种籽选择、播种整地、春夏秋的管理,以及入冬防寒、防鼠害等一系列操作规程,初步掌握了林下种植入参的规律,我们编写了《林冠下种参技术操作规程》小册子,系统科学的总结了林下种参经验。为了扩大宣传,带动更多的林业职工和县内人员种参致富,我们在2007-2008年两年县内科技大集上分发宣传材料16 000余份。
我们林业分会的种参经验,受到市委、市老科协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县长任侃亲自带领县直各有关部门到小地营参场召开现场会。他高度评价说:“依托林下种参和中草药材,对振兴东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下岗职工收入,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是人们致富的项目,也可以发展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产业。东宁可以发展成为林下人参的种植基地。”十年来,在林业分会的带动下,东宁有100余户人家种植林下参,购置种植参地200余公顷。按每亩地种一万株,几年以后,每株可达15克,每克售价30元,一亩地经济效益可达400万元左右。在我们分会探索实验成功的鼓舞带动下,东宁人种植林下参的积极性高涨,纷纷行动起来,2008年仅林业局职工就种植了90多亩。
在种植人参实验成功后,我们又根据东宁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优势,积极引导林业局职工及县内下岗职工开发种植中草药材。由县药材公司提供了种植五味子、防风、黄芪等资料,在县内进行了种植。在此基础上,我们林业分会又成立了东宁县中药资源开发协会,指导县内中草药材种植生产。
二、党委决策的好参谋
我们林业分会会员大部分来自林业,一干就是几十年。退下来以后,身离不开林业事业,心不离林业职工。我们分会全体成员围绕局党委的中心工作,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党委决策当参谋。针对县内有8个林场、800多名职工、3000多家属、300多名退休职工的实际情况,林业职工的人均收入低的实际.我们林业分会分析了林业的优势和劣势,寻求林业职工致富的途径。我们到各林场调查研究,寻求致富的道路,帮助各林场职工寻求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和办法,指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脱贫致富。
三、老科技工作合谐之家
我们林业分会在县老科协的热心指导下,在局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以老科技工作者为骨干,团结局离退休职工干部,认真落实老干部的政治自待遇、生活待遇,扎扎实实地做好老干部的思想工作,急老干部之所急,想老干部之所所想,认认真真地为老干部们办了些好事、实事,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动,我们先后制定了《学习制度》《例会制度》《走访制度》,使老科技工作实现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老干部们热情地称赞老科协是他们的合谐之家。
例会日行成制度。每月20日是我们老科技工作者和离退休老干部的学习活动日,每到这一天我们都有计划、有目的开始学习活动内容,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我们组织老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学习县委全委关于扩大会议精神。2008年,老干部们自发地为四川“5.12”大地震捐款,共捐6 800元,为灾区人民献上一颗爱心,为灾区人民献出了微薄之力,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
认真落实老干部各种待遇。我们把落实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一起抓,件件有回音,件件抓落实,几年来,由于我们的努力,局领导的重视,在林业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解决了老干部们的“两费”的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退休人员老有所医的司题,我们局又出资两万余元,把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纳入了社会统筹,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局里又给林业分会订阅了《牡丹江日报》、《生活报》、《老年日报》、《科技日报》8份报纸杂谈。给每位离休老干部订阅了《退休生活》、《党的生活》。每逢重要节日和新年过节,我们都 同局领导一起走访慰问离退休的科技人员和退休职工,给他 们带去300-500元慰问金,每到一户大家都会愉快的谈论国家、局里大事,互相鼓励、互致问候,使离退休科技人员不忘党的温暖关怀,激励他们发挥余热做贡献,平时我们坚持家访送温暖制度。对年老体弱的老科技工作者坚持家访,把有关党的政策及有关规定送上门,每到一家,离退休科技人员和离退休老干部们都和我们亲切的交谈,一再表示感谢党的关怀,感谢组织的照顾,对老干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都及时的向局领导汇报,能解决的都尽力解决,这使老干部们非常心慰。在家访过程中,我们发现离体老科技人员徐国发体弱多病,老伴刚刚去世,家中因老伴住院借了一些债,与小儿子生活在一起,儿子下岗没有工作,生活又没有来源,我们把这个情况向局领导做了汇报,为了他们有一个好的生活,局里为徐国发的儿子安排了工作,使其生活有了保障,为他们家解决了生活上的大难题。异地居住的两位离休科技人员,我们也经常通过电话和他们联系,沟通情况,并把局里、县里的大事转告给他们,让他们感到虽然身在外面,但心里感到家庭的温暖。
我们还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和离退休的老干部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为了发挥老林业科技工作者的一技之长,我们同局里商量,划出了一片空闲山地,种植老年林。每年的春季植树季节,老干部们都自觉主动参加义务植树。
2008年4月初,我们又组织了30多名老干部对我们西山“老年林”进行了补植,使成活率达95%以上,看到一片片成活的樟子松、红松、落叶松长势喜人,大家都非常高兴。由于我们多年来的坚持,现已造林5公顷,数万株松树长的枝叶繁茂,同时也积累了在白浆土的山地植树造林的经验。通过以上活动使广大离退休科技人员感到了分会就是一个没有退休的战斗的集体,是一个温暖和谐之家。
十年来,我们东宁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林业分会在市老科协的正确指导下,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关于老科技工作者工怍的有关文件精神、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过好分会的组织生活,紧密围绕市委、局党委的中心工作,发挥我们林业科技工作者的优势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深知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人员离退休、退出工作岗位,但心不离开我们终身追求并为之献出青春的科技事业,一定要发挥我们的余热,为落实好东宁市委提出的“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力走出全面振兴发展的新路子,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