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银色人才”作用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
——海林市老科协
老科协是党委领导下的老科技工作者的社团组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老科协秉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拾遗补缺、尽力而为的工作思路,“实事做十件不多,干一件不少,必须做实干好”的工作要求,在增强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方面取得效果,调动了基层老科协组织和老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奉献余热。
一、围绕经济跨越发展,开展技术攻关和服务
1.深入企业,排忧解难。海林市相龙联合收割机厂是赴韩国打工人员崔相龙创办的民营企业,研制出
2.情系水稻、耕耘不上。1988年,田宗丰(老科协理事,高级农艺师)去日本北海道拓直大学研修回国时引进水稻优质米品种“上育
田宗丰开展“上育397”提纯复壮的同时,还进行了新品种选育工作。2010年秋,从“吉粳88”中选出5株早熟变异株;从“普超长粒”发现自然变异株四个系统,用系谱法继续选育,从“吉粳88”中选育出“雪原丰”、“雪乡晴”、从普超长粒选出“1601”。以上三个品种产量达到18000斤/垧。还从“上育397”选育出“上育397香米”,单产16820斤/垧。“雪原丰”已上报省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参加新品种区域试验,安排在第1-2积温带早熟组,桦南、庆安、泰来三个点。表现良好,去年新品种(“雪原丰”、“雪原晴”)在铁力市异地试验种表现良好。今年“雪乡晴”、“雪长锦”、“上育397”三个品种在北安市种植,观察其表现。
市政府高度重视老科协开展的“上育397”提纯复壮和新品种育种工作,每年及时划拨科研经费,对水稻新品种选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3.情系水电,矢志不渝。1999年,老科协会员水电工程师刘贤刚从水务局退休,他始终放不下被遗弃的石河泵站。经过十年奋斗泵站已完成工作量90%以上,之后被遗弃搁置30多年。如果利用现在的水利工程建筑物进行改造,把原来泵站改造成水电站,不仅达到投资少见效快的目的,而且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使跨世纪的工程重见光明,让后人见证前人的心血没有白白付出。他考察被遗弃的石河泵站,认为泵站之所以没能建成主要因大坝冲毁,干渠漏水,造成水引不上来,经过改造就能把没有建成的石河泵站改造完成。2004年,海林市水务局把多年没完成的水利工程对外招商,原海林市委组织部部长李强,引荐刘贤刚认识了牡丹江卫星消防设备安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伟良,并陪他实地考察论证。宋伟良同意投资改造石河泵站,由董事长将石河泵站全部资产整体收购,重新在石河泵站基础上改建成水电站,更名为海林龙头山水电站,并聘请他任站长。水电站改造工程经海林发改委批准立项,经牡丹江和省发改委批准,该公司投资3000万元,于2006年开工建设。
多年来刘贤刚始终工作在施工第一线,常年吃住工地。龙头山水电站从开工到建成,由于受资金制约克服了各种困难,用五年半时间于2011年9月6日并网发电,海浪河上又一颗璀璨明珠展现在海林人民面前。在改造龙头山水电站过程中,他经厉了艰苦的磨难,终于了却他多年的夙愿直到电站发电。老科协农业分会会员考察创业成果,当大家听到水轮机发电的轰鸣声倍感亲切,对刘贤刚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神钦佩不已。海林市老科协为龙头山水电站建成发电赠送一面锦旗,上书“十年磨砺挥汗水、成功发电铸辉煌” 牡丹江市政府授予他为优秀老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二、积极建言献策,主动当好参谋和助手
关于进一步把我市食用菌业、蔬菜种植业、养殖业做大做强的建议。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坐落于张广才岭群山余脉。地形地貌特征“九山半水半分田”。处于全省粮食主产区边缘,如何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我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对此,我们进行调研提出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搞好“粮菌换位”,向资源优势要效益;“粮菜换位”,精细农业撑起农民钱袋子;“粮牧换位”,打造促农民增收新引擎,把我市食用菌、蔬菜和养殖业三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1.开发食用菌产业,使农民钱包鼓起来。食用菌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公认为是“健康食品”,“绿色食品”。食用菌产业,因具有投资少、周期短、少占用农田和有利于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特点,已成为我国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
海林市多山的环境和冷凉气候为发展食用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海林市举全市之力打造食用菌产业,成为“不与地争粮、不与粮争肥、不与农争时”第一支柱产业。食用菌生产总量17亿袋,拉动农民人均收入1.2万元,食用菌开启农民收入“万元时代”。目前,食用菌行业发展很快,竞争激烈,食用菌市场日益向名牌集中,定位清晰的食用菌珍稀品种成为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价格竞争手段逐渐被品牌运作和渠道管理竞争手段代替。
为加快我市食用菌产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使我市由食用菌大市向食用菌强市迈进。老科协建议:
一是打品牌树形象,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做大做强。“中国猴头菇之乡,因林而立、因林而兴,因林而富”,猴头菇是名贵菌类,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菜肴,肉嫩、味香、鲜美可口。它含有16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较多的矿物质成分,还有药用价值。是有利脏、助消化、滋补身体的功能。海林市借助优越地理和气候条件,按照“扩基地、壮龙头、靠科技、强管理、创品牌、增收益”的发展宗旨,使猴头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发展到1.5亿袋。2006年海林市获得中国烹饪协会指定产品认证;2007年海林市获得中国食用菌协会颁发“中国猴头菇之乡”荣誉称号;2017年海林市又获得了国家猴头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有机产品认证。“俊峰菌业”创始人温俊峰于1991年在长汀镇山上采集到了野生猴头菇,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经繁育、分离、驯化、提纯、复壮的过程,最后经权威部门鉴定进入市场,成为本地当家品种。用该品种培育的猴头个头大、“匀溜”、色正,是海林市猴头菇母种唯一企业。“俊峰菌业”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已建成集产、加、销一体化年产150万代猴头菇生产基地菌种厂及猴头液加工厂,成为产、学、研结合于一体多功能示范区。2005年被国家标准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猴头菇标准示范区。在第四届黑木耳节展览交易会期间,北京玛西蒙科技有限公司在海林市举办授牌仪式,正式确定海林“俊峰猴头生产基地”为猴头琼浆液加工原料基地。不仅进一步发展壮大海林市食用菌产业,同时也成为海林市在全国叫响“猴头菇之乡”的一个有效的媒介。增强品牌意识在引导企业打造名优品牌的同时,还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加大品牌开发和整合力度,让有限资源向优势品牌集中,加大主导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增强我市食用菌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市应按照全面规划、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对全市食用菌业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进一步巩固黑木耳、猴头菇两大传统大宗菌类基础上,按照“装备配套高产高效”标准,加速食用菌产业向园区集聚,向棚室化转型,力争走出一条向管理技术要效益、稳规模、增效益的新兴产业发展道路。全面提升我市食用菌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棚室立体栽培,节约空间成本,在提高单位产量的同时,能控制食用菌所需的生长条件,实现质和量双提升。大力推广小孔挂袋栽培技术,食用菌园区化发展。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应用和推广,对加快我市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
三是加大消费引导力度,为菌业发展扩大市场空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六个字,一荤一素、一菇,每顿饭有一荤菜,鱼肉蛋都可以。高级营养蛋白质有了;一个素菜,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也有了;一个菇,就是食用菌,食用菌在膳食中所含营养特别全面。有三大作用:第一,菇是灵芝服用会使血脂下降,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血粘度下降,动脉硬化延缓,心脑血管病减少。第二,菇含有香菇多糖使免疫力提高,癌症减少,所以吃菇的地方癌症就少。第三,菇还有抗氧化作用,使细胞凋亡慢,延缓衰老,使老年痴呆减少。“一荤一素一菇”被认为是人类最佳食物结构,“无菌不成席”已成日常生活中逐渐得到验证。
2.发展蔬菜种植业,撑起农民钱袋子。海林镇蔬菜村是种植蔬菜农民致富的典型。全村耕地1.0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7500亩,占全村土地面积70%,全村7000多人口,从事种植蔬菜40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57%。棚室蔬菜达4100栋,面积3900亩,年产各类精品绿色蔬菜1.4亿斤,年出口外销8000万斤。村民人均收入2.6万元,菜农人均收入3万余元。海林市以“海浪河蔬菜产业带”建设为载体,带动海浪河流域25个村,大力发展棚室蔬菜和绿色有机露地蔬菜种植。
老科协建议:一是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带领农民致富。
蔬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窦乃兴,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成为我省东南部规模最大西红柿生产基地,销往俄罗斯及南方省市,蔬菜户户均收入达10万多元。他荣获全省农村“百名好支书”标兵称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蔬菜村发展蔬菜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无论种植规模,种植水平,还是市场影响,在全省的地位都举足轻重。在全省新一轮“北菜南销”大干快上的过程中,我市有条件,有基础,构筑北菜南销新优势。从提高农业有效供给的角度看,菜是重要的副食品种,在过去追求“吃饱”的时期,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粮食等主食,而当下追求“吃好”的时代,更加注重的是副食,扩大蔬菜产业规模及效益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不仅有量的增长,更有品种的调整和质量的提升。我市围绕以蔬菜为主的特色农业,是未来食品消费市场的需求所在,更是优化农业结构,提高整个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二是政策持续升温,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是关键。“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高增效行动计划,蔬菜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品种,成为政策支持、项目投放、资金倾斜的重心和重点。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扶持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荐申报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县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县与相关金融部门对接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明确了土地、资金、项目等具体扶持办法。从国家到省,围绕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持续升温,扩大蔬菜产业规模,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而且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上级政策机遇期,实现蔬菜产业发展提速、规模提升,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三是坚持市场导向,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在明确市场有需求的前提下,我市将针对现有种植品种,进行效益分析排序,综合评比,集中筛选,合理确定比较效益高的骨干品种,重点发展,重点培育,加速实现“以赚得多倒逼带动种得更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粮牧换位”,打造促农增收新引擎。加快莲花湖渔业开发,增加拦湾养殖基地,扩大网箱养殖面积,库区后靠上移村民可借势推出“渔家乐”等休闲娱乐项目,接待游客。实践证明,水产养殖与种植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能够带动旅游、餐饮、物流等产业的兴起,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开发山区草资源,大力发展养牛业。我市境内有三个森工林业局,施工区面积为海林区域面积的83%,上百万亩适宜放牧的草山草坡尚未充分利用。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林木停伐,森工系统调整产业结构,把以草食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起来。日本人提倡并实践了林间放牧,林牧结合。结论是家畜在林中有草的情况下,对成林没有大的损伤,而且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总的效益是好的。牛羊能吃草,也能利用秸秆,它们还有把劣质蛋白甚至非蛋白氮化物转化成乳肉蛋白的器官——瘤胃。一只山羊一年可造成20亩草地退化,5亩中幼林不同程度损毁,而要恢复这些林草植被至少3-5年时间。而伊春市美溪区养牛实践论证,引牛入山,不仅牛养得好,不损林木,而吃掉树下草,排粪尿于林中,对牛对森林防火都有利,是发展林区经济一条重要出路。在林源枯竭,经济贫困的严峻形势下,他们打开山门,大养其牛。从4-10月放牧,11-3月圈养,养牛业获得大发展,改变贫困面貌,畜牧业生产本身的重点是为人类提供动物蛋白。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发展养鱼、养牛为主的草食家畜上来。
三、开展科普进学校、社区,提高学生和市民科学素质
老科协教育分会始终坚持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普及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新生力量。而普通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中等教育(高中与中专)、高等教育,构成了学生时代,各级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把学生健康纳入教学日程。老科协卫生会会长沙良编写了《关爱学生健康是教书育人之本》的科普教材,到各中小学进行巡回讲座,收到良好效果。教师生懂得了健康的概念,什么是亚健康及学生常见病预防。学校、学生家长、社会都要齐心协力关爱学生健康成长,将每个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此还撰写了《健康是生命与财产的源泉》讲演稿,到各社区进行科普讲座。现在大家都在讲幸福,我们认为健康就是幸福,一要活得长,二要活得好。宣传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十六字宣言。
应对挑战,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教育分会会长赵功平系统学习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方面材料,为教育界离退休教师作了《低碳经济与百姓生活》的科普知识讲座。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是新东西。首先讲解了低碳经济的理念,产生背景,特征和百姓对低碳经济认识上的误区,根据全球气候的变化和全球碳排放的危害,讲解实施低炭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联系百姓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明节电、节水、节气、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性。联系百姓生活细节,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明百姓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空间很大,说明节能减排与百姓生活十分密切。使听讲者认识到低碳生活是身边事,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增强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意识,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又深入中小学和社区进行《应对挑战,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科普讲座,取得了良好效果。
老科协是市委市政府与广大老科技工作者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老科技工作者之家。做好这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一定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必须认真履行好职责。一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和工作水平,以适应工作需要。二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老科协是社团组织,没有硬性指标考核,完全靠自觉工作。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廉洁自律,不做有名无实的事。三要以有为争有位,取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实际行动树立威信和影响力,争得社会认同和老科技工作者支持。新的形势任务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推动老科协工作的健康发展,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