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乡村
——海林市老科协理事活动纪实
这一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全体老科协理事首先参观了老科协理事、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水稻专家田宗丰同志“海林镇秦家村北水稻试验基地”和“新安镇大中和村水稻试验基地”,两块试验田水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完全达到了预期目标。试验田水稻和周边水稻形成鲜明对比,基地水稻播种株距小,穂长、密度大大。据田工介绍,普通水稻13000—14000斤/垧,试验田水稻18000斤/垧,每垧可增收4000—5000斤/垧,不仅如此,米质远远优于其他水稻品种。
参观结束,我们在新安镇领导陪同下先后来到大中和村海河农业种植合作社,大股东肖志远岁数不大,34岁出头,很帅气,显得特别成熟、稳重、智慧,他介绍了合作社的成长过程、现状以及未来构想。合作社共有土地面积3494亩,其中蟹稻300亩。合作社共有农机具43台套,其中农用拖拉机14台,插秧机8台,收割机4台等,总投资300万元,国家投60%,股东自筹40%。合作社18户稻农,核心股东5人。通过他的介绍,使全体理事耳目一新,让我们深深认识体会到,集体经济的巨大能量,走合作化道路的优越性。
紧接着,在镇政府领导引领下,驱车来到新安镇西安村。西安村是朝鲜族民族村,走进西安村让我们立刻感到一种震撼,街道整齐划一,青堂瓦舍,街道两边花草树木,干干净净,两条小溪从村中央缓缓流过。因为快到中午,下地的还在田里,妇女正在做饭吧,看不到行人。村边的休闲广场,带有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建筑物,特别引人注目。绿树成荫,用石头铺成的甬道直通到人工吊水瀑布,流水潺潺。仿佛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原村委会主任崔京南接待了我们,详细介绍了西安村建设、发展以及变迁的历史。全村共有居民495户,人口1987人,西安村原名叫七班,日本统治时期,这里是日本一个开拓团驻地,一个班住在这里,因此得名七班。解放以后改名西安村,原来的西安村和所有的其他村屯没什么两样,平平常常,一样的困难,一样的脏乱差。80年代后,村党支部、村委会穷则思变,全体村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开始了建设自己的家园漫长、浩大工程,提出“每人少喝一瓶酒、少抽一支烟、建设我家园”的口号。全体村民自筹资金,先后投资近90万元,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男女老少齐动员,家家户户上阵,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浩浩荡荡的建设家园的人民战争。挖渠引水,栽花、种草、植树,建休闲广场、老年门球场。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全村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块砖都凝聚了村民的辛勤汗水。这里的村民实现了高度自治,村民素质、觉悟空前提高,全体村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家园,村民享受水电费、报刊订阅费全免待遇。据说,西安村是继“兴十四”村全省四个样板村之一,村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的蛋糕及自己用劳动创造的成果,村民们有着很高的幸福指数。
返程的路上,我们陷入了沉思,我们海林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仅仅拉开序幕,还任重道远……
一天的参观考察结束了,全体理事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