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
爱民区老科协北山街道分会
2024年3月1日
2021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了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中医药振兴等相关政策。2022年3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加快促进中药材种业发展,着力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与科研水平,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4月,《“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公布,方案提出“加大中医药文化活动和产品供给”等12项重点任务。政策红利的进一步释放,资本的推动和科技创新的厚积薄发,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在20%以上。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省委从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千亿级中医药产业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推进措施。“六个强省”战略的实施,为中医药生产、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产业升级动力。我省在全国率先召开了中医药发展大会,颁布实施了《黑龙江省中医药条例》,出台了《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十三五”期间,我省中医药产业迈入转型发展阶段。“龙九味”优质药材产区基本形成,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60万亩。中药工业产值实现有效增长,3家企业入选全国中药企业百强榜,建成了中医药各类交易平台15个,建设了一批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和中医药小镇。《黑龙江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计划2025年全省中药材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70亿元,比2022年增长34.3%,年均增长10.3%。中医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近年来,牡丹江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不断加快。2019年开始,我市紧跟“做大做强龙江中医药产业”脚步,加强顶层设计,立足发展实际,决定在全域内大规模发展中医药产业,制定了《牡丹江市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确定把牡丹江打造成为中医药产业强市和全国重要道地关药产区。目前具有牡丹江市区域特色的优势中药材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拥有省定制药园示范园2个,省规范化种植示范试验基地6个。种植和加工基础建设初具规模,产品开发初见成效。《牡丹江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2021—2025年)》计划到2025年,力争牡丹江市中药材产值达到200亿元。2022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1000亩以上的种植品种发展到28个,5000亩以上的种植品种发展到12个,年产值在30亿元以上。其中刺五加、平贝、白鲜皮、苍术、人参种植面积超万亩,形成了一批优势中药材种植集中区。全省道地药材十大生产基地中,我市林口黄芪、穆棱人参、宁安苍术十占其三。但我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生物医药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市场流通疲弱,缺乏区域性集仓储、商贸和物流于一体的专业药材交易市场,网络交易平台不发达,医药的物流延伸服务信息化程度弱,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康养、旅游、饮食中药材种养发展滞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不高以及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站位,调整产业发展策略。发挥区域优势,不能只看到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更应站在全国全省的布局上“走棋落子”。不应只是“按部就班”的踏实落实,更应集中精力“与时俱进”的应变求变。想的不应只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更应在“大健康”上谋划“长远之计”。一是要摸清家底,权衡利弊,绘就产业发展新蓝图。聘请专家、组织力量对生物医药产业外部环境、产业基础、产业政策、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等进行分析和研判。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条等内容进行规划,确定产业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以及中长远规划。在“健康中国”、“一带一路”等国家和全省战略中,确定我市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划,融入国家和全省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布局,获得更多支持。二是要在药材种植上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明星品种。我市地处长白山系张广才岭、老爷岭、锅盔岭,山区林下面积比例高,种植林地道地药材具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且不占用耕地。刺五加、林蛙油、熊胆粉、桦树茸(桦褐孔菌)等都是优势道地药材,但相比外埠的“云南三七”、“内蒙古肉苁蓉”、“雁荡山铁皮石斛”、“长白山人参”等名声效应几乎为零。应全力推出明星品种带动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如植物药材力推“牡丹江刺五加”。刺五加属于灌木药材,极其适合林区种植,根茎入药可以循环采集,采种育苗价格不菲,刺五加叶开发成保健食品刺五加茶,具有安神助眠等保健功能。动物药材力推“熊胆粉”。黑宝药业拥有世界最大的熊养殖基地,“熊胆粉”是国家一类中药新药,拥有国内熊胆系列独家药品品种,“熊胆粉”类系列产品后疫情时代市场反应极好。
二、用“大健康”理念,加快促成三产融合。一是在中药制造业方面有所突破,吸纳产业聚集。积极推动单体中药新品、组分中药新品的深加工研发,以刺五加、林蛙油等道地畅销中药品种二次开发为重点,加强对其新药效、保健食品、功能饮料、食品添加等新产品类的深加工孵化研制。加快推动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药材入食才能更大范围应用推广。要明确刺五加(叶)、林蛙油、熊胆粉、桦树茸(桦褐孔菌)等地方特色食品标准发展品种。尽快确定政府牵头部门,成立推动专班,拿出推动发展计划,制定时间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稳步推进。充分利用优势,搜集整理相关历史文献,加快推动市、省、国家对其纳入保健食品备案目录的批准工作。组织科研单位及实力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保健食品、地方特色食品原料研究课题专项财政基金。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将为工业化大生产铺平政策道路,极大促进相关制造业发展。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提供土地资源支持,简化企业入驻程序,积极引进中药材加工、保健食品龙头企业,以此形成龙头集聚与辐射效应,带动和壮大中药相关企业和配套企业发展,加快区域性中药产业集聚基地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是围绕大健康主题发展三产,构建发展新模式。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业与药材精深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互动融合,依托“一江两湖”,实施“一江两湖+”旅游行动。鼓励本地中药企业与餐饮行业联合开发,以道地中药材为依托,探索打造融文化旅游、农业观光、科普体验、教育科研、旅居度假、养老养生于一体的中医药主题养生度假特色小镇,构建“产业+文化+旅游+科教”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生活方式。
三、汇聚各方力量,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大金融保险服务力度。建议给予中药材种植、植保、起收等专用财政补贴。加大对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信贷支持,简化贷款流程。开展种植农业保险业务,减轻种植“天灾”风险。二是加强技术培训。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中药材种植和研发水平。利用好国家就业培训的相关优惠政策,由劳动就业部门聘请中药材种植专家、技术能手对药农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药农种植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抓好乡镇技术干部队伍培养。对农业技术人员在中药材种植技术方面进行培训,把农业技术人员培养成中药材种植技术方面的中坚力量。三是发掘产业人才。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深入挖掘能够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人才,大胆使用包括驻牡中省直机关、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其干事创业发展创造条件。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持续加大干部“送出去”培训挂职力度,提升干部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使能干事愿干事的干部成为引领发展产业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