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是牡丹江市各界群众大型集会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自1958年文化宫建成以后,经过几十年来的历次扩建改造,早期旧有的房屋已全部拆除。现在,广场周边已是高楼林立,成为商贸、饮食服务业集聚的繁华区域;是平安街和太平路交叉口,沟通市区东西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是牡丹江市中心区历史最长、面积最大、功能最多、景致最亮丽的广场。
文化广场的位置,在日伪时期曾是火车站。 空旷的场地西南端有一个高高的水塔,一栋黄颜色的石头房子和堆积成三角形的原木;南边是低矮的民宅,东侧有一趟儿平房,一家医院,几户商业门市;北面是少年之家、文化馆和人民医院的老房子。广场坑坑洼洼,有一片树木。1958年拆除了水塔和黄房子,建成了工人文化宫。后来广场东面建成公交汽车总站, 大概有十余趟线路的公交车分别到黄花、铁岭河、牡丹江纺织厂等。1991年,拆除、迁建了广场南端的公交车售票处和广场饭店,开始建设国贸商城。2001年, 在原广场轮廓和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将东西两广场合二为一,对广场重新进行改造装饰,地面全部采用石材铺装。 2011年,西面的广场又开发地下商业街,形成了太平路、文化广场和东一条路连成一体的地下商业街。
有各种花卉装点,广场 牡丹江的文化活动中心, 云杉球在红花、黄花、
显得更加壮观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和绿树丛中有些显眼
工人文化宫是牡丹江最大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是市内历史较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工人文化宫是全市最壮观、最气派的建筑。在牡丹江留个影,文化宫必定是首选。与哈尔滨的工人文化宫相比,除颜色不同之外,其规模、形状大致相同。其建筑主体为西洋古典式建筑,主体结构三层,17000平方米。灰白色的主基调,俄罗斯式的建筑,巴洛克的艺术特点,影剧厅门前白色圆形的水泥柱脚,雕花的窗口,穹隆式的圆厅和深红色穹顶上的红星,高大宏伟,是见证牡丹江这个城市历史的唯一一个标志性大型建筑。称为文化广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有工人文化宫。
圆厅穹顶之上的五星给广场增加了光彩 树木草坪为广场添加了浓浓的绿意
现在的文化广场占地五万多平方米,宽阔的太平路把广场分成东西两处。在广场大理石砌筑的基座上,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广场的上空,四面是绿化、美化的花坛,树丛。垂柳、丹东桧、云杉球、榆树、枫树、火炬树、白桦树等各种树木,多种花卉和草坪,衬托出广场的庄严肃穆。到了夜晚,各式的装饰灯和高杆灯把广场照得通亮,很多市民在这里休闲娱乐或开展健身活动。
修剪漂亮的花卉、树木为广场增添了活力 广场的树种有白桦、丹东桧、垂柳、火炬树等
在广场向四面观看,是建设银行、东大商城、大商新玛特(原商业大厦)、文化宫等高大建筑,广场就在正中。一座大型的舞台在广场南侧,经常有文化和商业活动的宣传和演出。说利用率最高的广场,牡丹江市非它莫属。广场建设到今天,城市的建设者可没少下功夫。逐年的整修改造完善,投入的力量和资金也不是小数。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扮靓牡丹江的城市形象,关注民生、惠及民生。文化广场也是检验利为民所谋的一个见证。
广场的东面是建设银行 广场南面是繁华的商业街
说文化广场,不能只说地上不说地下。地下商城也是牡丹江一景。宽敞明亮的通道,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市民,购销两旺,证实了商业的繁荣。这是按照“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具体运作,利用防空设施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地下工程。最早开发利用的是国贸商城、东方曼哈顿、以后是时代广场。现在北面已延伸到火车站,南面已到新安街。与东一条路的地下商业街和夏威夷地下商城,形成了庞大的地下商业服务网络。据人防办的同志介绍,新建的人防工程在建设前都经过了可行性论证,既考虑到战时防空的需要,又考虑到平时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具有平战双重功能。既有战备需要,又有社会需求和经济效应,大城市已多数使用。科学有序地发展地下商业,是创新城市公用设施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促进城市发展“立体商业”的新途径。是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引资合作开发的利国利民的公益性工程;缓解交通拥堵、完善老城区功能的民生工程;还是一项节约建设用地、破解发展瓶颈的创新工程。不仅能有效提升城市的战时抗毁避难、应急避险能力,还能拉动社会就业,丰富商业形态,繁荣城市经济,利在当代,功在千秋。2014年,全市地下商城营业额近十个亿,利润8000万,税金7500万,安排就业岗位7600人。
大商新玛特就在广场的西南面 广场北面的栋栋高楼为广场作陪衬
原以为不过是一个地下大市场,哪知道还有这么多的作用和功能。关于文化广场,有记载的文字资料比较少,只能做个梗概介绍。如果哪位有这方面的资料,欢迎大家完善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