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科普讲堂 >> 水稻施肥技术

水稻施肥技术

2014-04-25 11:07:28 来源:农经学院老科协 浏览:1318

水稻施肥技术

农经学院老科协  李钟学

一、黑龙江省水稻施肥存在问题

我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施肥量大、氮磷钾比例失调、施肥方法不合理,加重其危害有直接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施氮素化肥量大

空育131属早熟品种,主茎为11个叶片,由于该品种受生育期短和当地热量资源少的限制,公顷产稻谷7250—7750kg根据多年试验和大面积生产调查,全年施氮量折合尿素225—275 kg,认定较为适宜我省多数土壤类别的施氮量。但从2005年深入各县实际调查结果看,多在325—350kg,超出适宜44.4—77.7%。

另外,氮磷钾配比不合理。根据试验结果与大面积高产经验,氮磷钾施用比例应2:1:3较为适宜但生产上磷钾肥,特别是钾肥显著不足。这些都是助长大面积发生各种病害、倒伏和遭遇低温冷害的主要因素。(每生产100公斤稻谷,吸收氮素1.8—2.5公斤,磷素0.9—1.2公斤,钾素2.1—3.3,三者比例为2:1:2.5)

(二)施肥方法不当(施肥量和施肥时期)

通过调查了解到各地农民施肥过程如下:

据调查,多数农户于翻地后、水耙前每公顷施入含氮量15%以上的复合肥250-400kg,按平均300kg计,氮肥部分折合尿素量约100kg,几乎所有种稻农民都施返青肥和分蘖肥,平均追施尿素量高达200—250kg。另外,钵育摆栽,稀植稀插农户于6月15日施分蘖接力肥尿素量50kg。值得注意的是施用穗肥和粒肥的农户确甚少

我省水田生产,无论是直播栽培,还是插秧栽培,在施肥技术上,一直得益于日本松岛省三先生的“V”字型施肥理论与方法。即:“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前重是指在抽穗40—50天前,也就是基肥和分蘖肥占全年总施氮量的70%;中控是在水稻分蘖高峰期,根据水稻长势,若分蘖茎数过多,叶片浓绿,叶长且披散,采取晒田5-7天,田面达到龟裂,以控制水稻吸收氮肥的目的;后补是在抽穗前20天,若水稻叶色落黄,施穗肥占全年总施氮肥量的20%;余者10%于抽穗期追粒肥。

根据以上要求看,多数稻农在施肥上完全脱离了“V”字型施肥理论,实际操作是所谓的“大头肥”。 并在2005年6月份高温,水稻长势相当茂盛,有效分蘖后又没有采取晒田措施,进入7月又遇低温多雨天气为大面积抗病弱的品种发生稻瘟病埋下了隐患。

1、施肥量大。首先与2004年种植水稻的农民多施氮肥有关。该年是国家农业部实施“一免两补”政策的头一年,农民种稻热情十分高涨;稻谷价格也由多年来的低迷,公斤稻谷0.8~1.0元,一下子攀升到1.5-1.6元,农民手中有了钱舍得投入;在这大好形势下气象条件又是多年来难得的好年头。

该年从农民种地的氮素化肥投入上看,由于气象条件风调雨顺,化肥投入量与产量的关系呈明显的正相关。即:表现化肥投入量相对大的单产高,种植晚熟品种的产量高。由此拉动了2005年施肥量的上升。

2、施肥方法不合理。产生这个原因主要是2005年育苗期间,气温低阴雨寡照时间长,加上育苗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差,表现根系弱,插入本田后返青慢,在这种情况下,农民采取的措施就是施肥。据调查在返青阶段,有很多农户施肥两次,接着又大量施入了分蘖肥和接力肥。在前期施肥量大的基础上遇到了高温,水稻长势十分旺盛抗寒抗灾的能力减弱。

关于返青肥的施用问题,我省是寒地稻作区,水稻插秧后土壤中有机质释放慢,在只施入堆制有机肥或磷酸二铵、硫酸钾做基肥的地块,提倡过插秧后追施一些尿素(或硫酸铵),以利返青扎根。但目前农民已在基肥当中施入了300kg复合有机肥,折合尿素约100kg,就没用再施返青肥的必要了。

另外,水稻秧苗从育秧棚中移植到田间,总得有一个由绿转黄,由黄转绿的生理过程,这个现象产生是由水稻秧苗插秧过程中,除钵育摆栽外都有植伤和秧苗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必须依靠水稻自身的素质和外界以利扎根的温度条件,重新长出新根才算真正返过青来。在这个过程中,秧苗返青速度快与慢,主要取决于秧苗素质和温度。也就是说,秧苗素质好,插秧后气温高,返青就快;插秧后遇到阴雨天,气温低或干旱缺水,返青自然就慢,加之新根还没有长出来施肥增加土壤表层氮浓度反而对扎根不利。另外这部分返青肥和分蘖肥遇到高温天气,同时发挥作用分蘖茎数过多,水稻长势过分繁茂,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又未采取晒田措施,失去了人为控制,由此加重了倒伏和稻瘟病的发生。

二、今后解决的措施

(一)、实施“前稳后攻”施肥技术

该施肥技术是根据我省水田生产,多采用施“大头肥”重视前期生长,忽视后期施肥,助长灾害发生的现象;并依据多年的试验、生产经验和国内外施肥理论与实践提出来的,以提高我省广大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从而达到遇灾年不减产,逢丰年更高产的目的。

1、“前稳”是指从整地到6月25-30日水稻幼穗原始体分化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把全年施氮肥量的50-60%稳定下来,用于基肥和分蘖肥,无论前期天气好与坏,施肥量都不要发生较大的变化,营造一个稳定的群体环境,为后期看天看苗施好穗肥、粒肥,促进成熟、增加千粒重创造条件。

基肥施用量:根据大面积生产和土壤化验分析情况,一般中等土壤肥力,用含氮量15%复合肥300 kg做基肥,并依据土壤肥力状况增减50kg或增加二铵50kg和硫酸钾50kg

施肥方法:无论复合肥施用量多与少,留出100 kg于水耙后泥水沉降前施入,其它全部均匀耙入耕层。注意不得在此基础上增加任何氮肥,因为这部分氮肥施到土壤中,秧苗小吸收量少,利用率低,并在前期低温的情况下发挥作用慢,高温时容易和分蘖肥同时起作用,造成分蘖过多,群体过旺,会给以后田间管理增加难度。

分蘖肥施用量:水稻插秧后,秧苗彻底返青,能分辨出叶色黄绿时(当基肥水耙不均匀时,肥少的地方表现黄色,肥集堆的地方浓绿色),追施尿素50-75kg。追肥方法是,秧苗黄的地方多施,绿的地方少施,把苗的颜色调匀。

“前稳”的目的是,水稻高产并不完全取决于庞大的群体,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充分证明,群体过大,是感病、倒伏,成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且这种现象已构成目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问题。为此,平方米的穗数为:穗数型品种500-550 穗,每穗实粒数75-80粒;穗重型400-450穗,每穗90-100粒为宜。平方米总粒数在4万-4.2万粒,公顷产量为8500-9000kg(17000—18000斤)。产量构成因素=穗数*实粒数*粒重

前期控制施肥,水稻的分蘖和长势没有过去大头肥时长势旺、分蘖多,这是正常的,控制前期施氮量要的就是这种结果。在控制前期施肥基础上,遇到低温年分蘖数少时也不必担心。可通过调整施穗肥时期使穗增大,粒数增多,最终达到高产所需的单位面积实粒数。

2、“后攻”是从幼穗分化到成熟期间,依据天气、水稻长势,繁茂程度,确定追施穗肥时期,若后期天气好,抓住机会,穗肥、粒肥一定要施上去,让水稻达到最高产量水平。如果后期天气不好,一定要稳住,把肥省下来,达到平年产量即可。

施穗肥时期的田间诊断:大致时间是在7月5-10日,先拔取一主茎观察幼穗长度,当幼穗长度达到1cm时约为抽穗前18天;长度约2cm时,为抽穗前15天;长度为8cm,为抽穗前10天。该标准有随不同品种和当时气象条件发生变动,为此仅供参考。

施肥原则是:在施肥前先调查一下平方米分蘖茎数,若平方米分蘖茎数(分蘖标准)在400穗左右,于抽穗前18天,也就是幼穗长度达到1cm时,施第一次穗肥,施肥量每公顷50kg尿素或75kg硫酸铵和硫酸钾50kg,达到“绿中有黄、黄中补,高中有矮、矮中施”,把苗色、高矮调匀。这时施肥能使正处在穗首分化的分蘖穗大粒多。当每平方米茎数在450穗左右时,也就是幼穗长度达到2cm时,施第一次穗肥,于抽穗前15天施穗肥;当分蘖茎数超过500穗时,也就是幼穗长度达到8cm时,施第一次穗肥,于抽穗前10天施穗肥。总之,施肥原则是,单位面积茎数少时早施,多则施,以达到穗大粒多的目的。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施穗肥,过10天后若天气好,稻株落黄,可酌情施第二次穗肥,施肥量氮素同第一次,并做到哪儿黄哪儿施以调节为主;若天气不好,稻株一直绿而不黄,需等待落黄时再施。如此施肥方法一直延续到水稻齐穗施完粒肥为止。

施穗肥一定要视天气情况和水稻长势灵活掌握,要与田间单位面积穗数相吻合,肥量也要相对稳定,需肥量增减和时间调整,都要根据水稻黄、绿程度而定。另外,后期追肥,特别是齐穗期追肥,主要起到保持下部叶片和根系活力,促进成熟和增加千粒重的作用。

(二)实施“前稳后攻”施肥的其他条件

1、翻地15cm以上,为水稻深扎根和全层施肥打下基础。

2、育苗和插秧方式:为盘育机插和钵育摆栽。

盘育机插,公顷用种量精选种子40—45kg,比重选1.10,浸种5-7天,催芽播种,每盘100--125g,育苗30天左右,稻苗3.1叶期插秧。若播量每盘130-150g,育苗22天,水稻2.5叶期插秧,每平方米穴数22—25穴,每穴4—5苗。

钵育摆栽,公顷用种量为20—22.5kg,比重盐水选1.13,每钵眼播种2—4粒,育苗35—40天,本田插植密度每平方米15—20穴。

3、采取晒田和间歇灌溉。

晒田:对前期施肥量大,长势过旺田块,一定于分蘖末期排水晒田5-7天,达到龟裂程度,控制氮肥吸收进行生理转换,即由营养生长期转换到生殖生长期,并把土壤中的有害气体排出,养根保叶。

间歇灌溉:在前期壮秧稀植和控制基肥氮量的基础上,控制大量分蘖和长势繁茂。大穗型品种每平方米茎数在350个茎,中间型品种400个茎,穗数型品种450个茎时,大体时间在6月20日前后,采取间歇灌溉措施,即水层3~5cm,待水层达0水位时再停两天,脚窝无水时灌下茬水。这样做不能终止已分化的有效分蘖生长,主要起到控制无效分蘖芽的产生,并随时将土壤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排出来。采用间歇灌溉除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遇17℃以下温度时灌10cm以上水层外,一直进行到成熟期。

三、结语

在农业技术中,尽管老一辈为我们总结出大量经验,但仍有很多未知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包括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在没有解开这些之前,都是在未知中处理未知的事情,当我们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错了,这才找到了研究、探索、改进、提高的起点,那么这个起点也许就是自然灾害,或许是人为造成了损失。

另外,掌握获取水稻高产技能是农民自己受益的事情,因为农民是靠天、靠地而生存的群体,只有掌握了应付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战无不胜。否则靠效仿、靠闯大运,“赌博式”的经营,逢好年头丰收了那么遇到坏的年头,势必要把那丰收的部分还回去,所以希望广大农民朋友一定要自强不息,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技术学到手,只有这样才能无论遇到什么年头都能获得好收成。

相关文章
协会简介 - 组织机构 - 协会章程 - 职称评审 - 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