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施肥技术
农经学院老科协 李钟学
一、黑龙江省水稻施肥存在问题
我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施肥量大、氮磷钾比例失调、施肥方法不合理,加重其危害有直接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施氮素化肥量大
空育131属早熟品种,主茎为11个叶片,由于该品种受生育期短和当地热量资源少的限制,公顷产稻谷7250—7750kg;根据多年试验和大面积生产调查,全年施氮量折合尿素225—275 kg,认定较为适宜我省多数土壤类别的施氮量。但从2005年深入各县实际调查结果看,多在325—350kg,超出适宜44.4—77.7%。
另外,氮磷钾配比不合理。根据试验结果与大面积高产经验,氮磷钾施用比例应2:1:3较为适宜但生产上磷钾肥,特别是钾肥显著不足。这些都是助长大面积发生各种病害、倒伏和遭遇低温冷害的主要因素。(每生产
(二)施肥方法不当(施肥量和施肥时期)
通过调查了解到各地农民施肥过程如下:
据调查,多数农户于翻地后、水耙前每公顷施入含氮量15%以上的复合肥250-
我省水田生产,无论是直播栽培,还是插秧栽培,在施肥技术上,一直得益于日本松岛省三先生的“V”字型施肥理论与方法。即:“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前重是指在抽穗40—50天前,也就是基肥和分蘖肥占全年总施氮量的70%;中控是在水稻分蘖高峰期,根据水稻长势,若分蘖茎数过多,叶片浓绿,叶长且披散,采取晒田5-7天,田面达到龟裂,以控制水稻吸收氮肥的目的;后补是在抽穗前20天,若水稻叶色落黄,施穗肥占全年总施氮肥量的20%;余者10%于抽穗期追粒肥。
根据以上要求看,多数稻农在施肥上完全脱离了“V”字型施肥理论,实际操作是所谓的“大头肥”。 并在2005年6月份高温,水稻长势相当茂盛,有效分蘖后又没有采取晒田措施,进入7月又遇低温多雨天气为大面积抗病弱的品种发生稻瘟病埋下了隐患。
1、施肥量大。首先与2004年种植水稻的农民多施氮肥有关。该年是国家农业部实施“一免两补”政策的头一年,农民种稻热情十分高涨;稻谷价格也由多年来的低迷,公斤稻谷0.8~1.0元,一下子攀升到1.5-1.6元,农民手中有了钱舍得投入;在这大好形势下气象条件又是多年来难得的好年头。
该年从农民种地的氮素化肥投入上看,由于气象条件风调雨顺,化肥投入量与产量的关系呈明显的正相关。即:表现化肥投入量相对大的单产高,种植晚熟品种的产量高。由此拉动了2005年施肥量的上升。
2、施肥方法不合理。产生这个原因主要是2005年育苗期间,气温低阴雨寡照时间长,加上育苗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差,表现根系弱,插入本田后返青慢,在这种情况下,农民采取的措施就是施肥。据调查在返青阶段,有很多农户施肥两次,接着又大量施入了分蘖肥和接力肥。在前期施肥量大的基础上遇到了高温,水稻长势十分旺盛抗寒抗灾的能力减弱。
关于返青肥的施用问题,我省是寒地稻作区,水稻插秧后土壤中有机质释放慢,在只施入堆制有机糞肥或磷酸二铵、硫酸钾做基肥的地块,提倡过插秧后追施一些尿素(或硫酸铵),以利返青扎根。但目前农民已在基肥当中施入了
另外,水稻秧苗从育秧棚中移植到田间,总得有一个由绿转黄,由黄转绿的生理过程,这个现象产生是由水稻秧苗插秧过程中,除钵育摆栽外都有植伤和秧苗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必须依靠水稻自身的素质和外界以利扎根的温度条件,重新长出新根才算真正返过青来。在这个过程中,秧苗返青速度快与慢,主要取决于秧苗素质和温度。也就是说,秧苗素质好,插秧后气温高,返青就快;插秧后遇到阴雨天,气温低或干旱缺水,返青自然就慢,加之新根还没有长出来施肥增加土壤表层氮浓度反而对扎根不利。另外这部分返青肥和分蘖肥遇到高温天气,同时发挥作用分蘖茎数过多,水稻长势过分繁茂,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又未采取晒田措施,失去了人为控制,由此加重了倒伏和稻瘟病的发生。
二、今后解决的措施
(一)、实施“前稳后攻”施肥技术
该施肥技术是根据我省水田生产,多采用施“大头肥”重视前期生长,忽视后期施肥,助长灾害发生的现象;并依据多年的试验、生产经验和国内外施肥理论与实践提出来的,以提高我省广大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从而达到遇灾年不减产,逢丰年更高产的目的。
1、“前稳”是指从整地到6月25-30日水稻幼穗原始体分化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把全年施氮肥量的50-60%稳定下来,用于基肥和分蘖肥,无论前期天气好与坏,施肥量都不要发生较大的变化,营造一个稳定的群体环境,为后期看天看苗施好穗肥、粒肥,促进成熟、增加千粒重创造条件。
基肥施用量:根据大面积生产和土壤化验分析情况,一般中等土壤肥力,用含氮量15%复合肥
施肥方法:无论复合肥施用量多与少,留出
分蘖肥施用量:水稻插秧后,秧苗彻底返青,能分辨出叶色黄绿时(当基肥水耙不均匀时,肥少的地方表现黄色,肥集堆的地方浓绿色),追施尿素50-
“前稳”的目的是,水稻高产并不完全取决于庞大的群体,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充分证明,群体过大,是感病、倒伏,成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且这种现象已构成目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问题。为此,平方米的穗数为:穗数型品种500-550 穗,每穗实粒数75-80粒;穗重型400-450穗,每穗90-100粒为宜。平方米总粒数在4万-4.2万粒,公顷产量为8500-9000kg(17000—18000斤)。产量构成因素=穗数*实粒数*粒重
前期控制施肥,水稻的分蘖和长势没有过去大头肥时长势旺、分蘖多,这是正常的,控制前期施氮量要的就是这种结果。在控制前期施肥基础上,遇到低温年分蘖数少时也不必担心。可通过调整施穗肥时期使穗增大,粒数增多,最终达到高产所需的单位面积实粒数。
2、“后攻”是从幼穗分化到成熟期间,依据天气、水稻长势,繁茂程度,确定追施穗肥时期,若后期天气好,抓住机会,穗肥、粒肥一定要施上去,让水稻达到最高产量水平。如果后期天气不好,一定要稳住,把肥省下来,达到平年产量即可。
施穗肥时期的田间诊断:大致时间是在7月5-10日,先拔取一主茎观察幼穗长度,当幼穗长度达到
施肥原则是:在施肥前先调查一下平方米分蘖茎数,若平方米分蘖茎数(分蘖标准)在400穗左右,于抽穗前18天,也就是幼穗长度达到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施穗肥,过10天后若天气好,稻株落黄,可酌情施第二次穗肥,施肥量氮素同第一次,并做到哪儿黄哪儿施以调节为主;若天气不好,稻株一直绿而不黄,需等待落黄时再施。如此施肥方法一直延续到水稻齐穗施完粒肥为止。
施穗肥一定要视天气情况和水稻长势灵活掌握,要与田间单位面积穗数相吻合,肥量也要相对稳定,需肥量增减和时间调整,都要根据水稻黄、绿程度而定。另外,后期追肥,特别是齐穗期追肥,主要起到保持下部叶片和根系活力,促进成熟和增加千粒重的作用。
(二)、实施“前稳后攻”施肥的其他条件
1、翻地
2、育苗和插秧方式:为盘育机插和钵育摆栽。
盘育机插,公顷用种量精选种子40—45kg,比重选1.10,浸种5-7天,催芽播种,每盘100--125g,育苗30天左右,稻苗3.1叶期插秧。若播量每盘130-
钵育摆栽,公顷用种量为20—22.5kg,比重盐水选1.13,每钵眼播种2—4粒,育苗35—40天,本田插植密度每平方米15—20穴。
3、采取晒田和间歇灌溉。
晒田:对前期施肥量大,长势过旺田块,一定于分蘖末期排水晒田5-7天,达到龟裂程度,控制氮肥吸收进行生理转换,即由营养生长期转换到生殖生长期,并把土壤中的有害气体排出,养根保叶。
间歇灌溉:在前期壮秧稀植和控制基肥氮量的基础上,控制大量分蘖和长势繁茂。大穗型品种每平方米茎数在350个茎,中间型品种400个茎,穗数型品种450个茎时,大体时间在
三、结语
在农业技术中,尽管老一辈为我们总结出大量经验,但仍有很多未知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包括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在没有解开这些謎之前,都是在未知中处理未知的事情,当我们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错了,这才找到了研究、探索、改进、提高的起点,那么这个起点也许就是自然灾害,或许是人为造成了损失。
另外,掌握获取水稻高产技能是农民自己受益的事情,因为农民是靠天、靠地而生存的群体,只有掌握了应付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战无不胜。否则靠效仿、靠闯大运,“赌博式”的经营,逢好年头丰收了那么遇到坏的年头,势必要把那丰收的部分还回去,所以希望广大农民朋友一定要自强不息,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技术学到手,只有这样才能无论遇到什么年头都能获得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