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
农经学院老科协 李钟学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属世界性水稻病害,有70多个国家发生此病。我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减产幅度一般为10%~15%,发病严重地块甚至颗粒不收。因此,稻瘟病已成为水稻高产、稳产的一大障碍。
一、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由于浸染的时间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和粒瘟。由于寒地稻作区春季温度低,故基本不发生苗瘟。
(一)叶瘟
在叶片上受到稻瘟病菌的侵害产生病斑,称为叶瘟。病斑的形状、色泽和大小,常与气候条件、病斑新老和水稻品种的感病程度不同而有异。叶瘟病斑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白点型4种。
急性型:初生为水渍状小点,后迅速扩大成圆型、椭圆型或两端稍尖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部密生灰绿色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这种病斑多在高湿、适温的气候条件下,由于氮肥过多,稻株嫩弱或感病品种而发生。因此,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叶瘟流行的预兆。当天气好转,天气干燥或经药剂防治后,则转为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是常见的典型病斑,呈梭形或菱形,病斑的最外围是黄色的中毒部,内层是褐色的坏死部,中央是灰白色的崩溃部,病斑两端常有褐色的坏死线,向外延伸成长条状。病斑在天气潮湿时,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
病斑的形成过程,是由于病菌侵入稻叶薄壁细胞后,病菌分泌的毒素使受侵细胞内的叶绿粒和细胞核一起解体消失,使外围组织褪绿呈黄色,称中毒期;其后这些细胞内充满褐色的树胶状的酚类物质,因而内层出现褐色环,称坏死期;最后树胶状酚类物质消失,剩下崩溃的细胞壁,使病斑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期。同时,病斑内的褐色坏死线向两端延伸,暗示病菌的浸染力减弱,只能向维管束发展。
褐点型:是寒地稻作区常见的一种病斑,多发生在抗病品种或老叶上。针头大的褐色小斑点,多局限于2条叶脉间,不产生孢子,没有传病的危险。
白点型:发生在高度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在雨后突然转晴或稻田受旱的情况下,产生白色的圆型或近圆形小斑点,一般田间少见,不产生孢子。如果遇阴雨高湿,很快会转变成急性型病斑。
(二)节瘟
节瘟多在穗颈下第2节上发生。初生暗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展到整个节部变黑褐色。后期病节处干缩、凹陷,易发生倒折,影响水分和养料的输导,以致穗部早枯,不能正常灌浆结实,谷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早期发生的节瘟,会导致白穗。病节部产生灰绿色霉层。
稻瘟病症状特点
症状类型 |
发生时期 |
发生部位 |
症状特点 |
霉层 | |
苗瘟 |
3叶期以前 |
芽和芽鞘 |
水浸状斑,近地部灰黑色,上部呈淡红褐色蜷缩枯死 |
有霉层 | |
叶瘟 |
普通型 |
3叶期以后的秧苗和成株期的叶片 |
叶 |
梭形,具晕圈和坏死线 |
背面生霉层 |
急性型 |
初为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后快速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斑 |
正反两面生霉层 | |||
白点型 |
白色近圆形小斑点 |
一般不产生孢子 | |||
褐点型 |
局限在叶脉间的褐色斑点 |
不产生孢子 | |||
节瘟 |
成株期 |
节 |
初呈褐色小点;后扩展逐渐环绕整个节部,变黑,缢缩 |
生霉层 | |
穗颈瘟 |
成株期 |
穗茎 |
初褐色小斑点,扩展后环绕穗茎和枝梗,褐色或墨绿色 |
生霉层 | |
谷粒瘟 |
成株期 |
稻粒及护颖 |
谷粒生椭圆形或不规则褐色斑 |
生霉层 | |
(三)穗颈瘟和枝梗瘟
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初为水渍状暗褐色斑点,后渐作环状和上下节扩展,最后变成黑褐色。早期侵害的稻穗常造成白穗,晚期受害时子粒不饱满造成秕谷,影响产量。
各瘟间的关系,除了个别感病品种外,一般叶瘟不直接影响产量,但叶瘟能为后期发生穗颈瘟、节瘟提供菌源。穗颈瘟和节瘟,尤其是穗颈瘟和枝梗瘟产量损失很大。一般抗病品种叶瘟的轻重决定穗颈瘟的严重程度,但有的感病品种与叶瘟和穗颈瘟没有相关性。
二、病原
稻瘟病Pyricuaria oryzae Cav.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丛粳孢科、丛粳孢目、犁孢霉属。病原菌形态有菌丝,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附着胞。
菌丝: 潜伏在水稻体内部,吸收水稻养分,无色透明,,有隔膜和分枝。
分生孢子:生长在稻叶表面,传播病害,呈鸭梨形,通常有2个隔膜,分生孢子单个,无色透明,密集时呈淡灰绿色。
分生孢子梗:少数单生,多数3~5根成束状,从病组织的气孔或表皮伸出。线状不分枝,有2~8个膈膜,基部膨大,呈淡褐色,愈至上端色愈淡;顶端屈曲,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5~6个,多的达9~20余个。
附着胞:长在分生孢子芽管的顶端,圆形或椭圆形。膜厚,淡褐色,从底部产生浸染丝,侵入寄主组织。
三、生存条件
(一)温度
菌丝体的发育温度为8~37℃,最适宜为26~28℃。分生孢于在10—
(二)湿度
稻叶上的病斑,只有相对湿度高于93%时,才能产生分生孢子,大气湿度饱和时最适于孢子的形成。孢于萌发时必须具备水滴条件,在相对湿度达96%以上、且有水滴存在时,孢子才能萌发良好。湿度即使饱和但无水滴,萌发率则下降至1%以下;相对湿度低于90%时,孢子不能萌发。
(三)光照
日光对孢子形成影响较大,菌丝生长则随光照减少而增加,直射光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光照亦能抑制芽管的生长,稻株置于黑暗条件下,常发展为急性型病斑,而在阳光直射条件下,则发展为慢性型病斑。
四、发病与环境条件
(一)与气候关系
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
1、温度: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则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两者相互关联。据试验,孢子形成的最低温度为
从侵入到形成病斑的潜育期长短,随温度不同而有变化。在9~11℃时为13—18d;17~18℃时为7—9d;24~28℃时为5~6d;26~25℃时为4~5d。在16~35℃的气温下,穗颈瘟潜育期为10—14d,枝梗瘟为7~12d,节瘟为7~30d。
2、湿度:病菌孢子产生的高峰,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遇降雨或持续高湿的情况下出现,时晴时雨或早晚雾浓露重,最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当气温在20—
(二)与品种关系
水稻品种抗病性的强弱,对发病程度和损失关系很大,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以分蘖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圆秆拔节期比较抗病。就叶片而言,开始展叶40%至完全展叶后2d最易感病,5d后抗病性增加,13d后很少感病。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d后抗病性逐渐增强。品种对叶瘟和穗颈瘟的抗病性一般呈正相关,也有少数不成相关。
品种的抗病性,与稻株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生化有关。稻株叶片宽阔,披度越接近水平的品种,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滋生;反之,不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滋生。稻株机动细胞硅质化程度高,细胞膨压度大,就抗侵人。稻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多的易感病,因为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等可溶性氮是稻瘟病菌的良好氮源。其含量高时,不仅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而且稻株组织柔弱,叶片浓绿披重,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因而增加感病性。抗病品种的外渗物质钾多于铵,感病品种却相反。
(三)与栽培关系
栽培措施既影响水稻抗病力,又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而以与肥、水管理关系最为密切。
1、肥料:施用肥料的种类、用量和时期,特别是氮肥的用量、施用时期,对发病轻重影响很大。如氮肥施用过量或偏晚,常造成稻株体内碳氮比(C/N)降低,游离态氮和酰氨态氮增加,给病菌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氮源。同时氮肥过多后,稻株徒长,组织柔软,叶片披重,硅化细胞少,降低了对病菌的抵抗力。过早封行封顶,植株间通风透光性差,湿度高,为病菌侵入和繁殖造成了良好的生态条件。氮肥施用偏晚,使稻株贪青,生育期推迟,无效分蘖增多,抽穗不一,助长了病害的发生蔓延。
增施磷、钾肥,增加茎秆内的纤维素,因而组织坚硬,提高了抗病性。特别是后期施用磷、钾肥,能使稻株青秆黄熟,病轻增产。只有氮、磷、钾肥合理搭配,使用时期得当,才能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2、灌溉:灌溉技术好坏,与发病关系密切。凡浅灌、勤灌、适时落水晒田的发病轻;长期淹灌,稻苗细弱、徒长、根系发育不良,造成贪青晚熟,易得病。
五、防治技术
由于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很多因素有关,因此,必须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中心、加强栽培防病为基础、适期喷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选用抗病品种:寒地稻区种植抗性较好的品种。、
(二)加强肥水管理:施肥应采用底肥为主,看水稻生育状况进行追肥。前期灌水要浅灌,后期间歇灌溉,做到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促控结合,增强植株抗病力。
(三)适期喷药防治
应以控制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做到及时喷药防治。防治叶瘟一般应在始发期和盛发期;防治穗瘟一般应在始穗期和齐穗期。
1、叶瘟:未发病或叶瘟刚刚发病的地块,可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20克,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或25%使百克,每亩用量40亳升,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2%好普每亩40亳升兑水30—40公斤喷雾。已发病地块,应在叶瘟病斑达二级以上进行防治。选用富士一号,每亩用量130毫升,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25%使百克,每亩用量60毫升,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
2、穗颈瘟:穗颈瘟必须药剂预防。在水稻孕穗末期(7月25—月底)、齐穗期(8月5—10号左右)各喷1次药。使用药剂为75%丰登,每亩用量20克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或25%使百克,每亩用量60毫升,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或40%富士一号,每亩用量130亳升,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